红色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珍贵的记忆和深厚的情感。红色基因承载着党的优良传统与崇高理念,是对党的历史、理论、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包含了对革命先烈的追忆、对革命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革命血脉的延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风不仅能够增强家族凝聚力,还能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红色家风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持久的精神感召和深刻的思想启迪,是我国优良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永不褪色的“传家宝”。传承和弘扬红色家风,是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培育新时代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应有之义。党员干部在开展家风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从丰厚的红色文化中挖掘红色基因,将其融入家风建设,促进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还需要形成机制,让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学习英雄事迹,陶冶家人情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中,英雄人物辈出,有无数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的优秀儿女。他们的精神和理念,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干部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可以抓住时机,向家庭成员讲述英雄人物的事迹,比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刘胡兰视死如归”“飞夺泸定桥”等,让家庭中的成员,尤其是家中后辈深刻理解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鼓励家人认真学习英雄人物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家庭成员认识自身的不足,并通过积极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水平,在树立清正家风的同时,使红色基因得以代代传承。
强调家国情怀,坚定家人信念?!凹沂亲钚」?,国是千万家”,爱国与爱家有机统一,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在红色文化中,家国情怀占有重要的地位,党员干部要传承家国情怀,让家庭成为民族进步的重要基石,让家风成为荡涤社会风气的清澈源泉。家国情怀是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党员干部要深谙“家国一体”的道理,坚守初衷,与时俱进,谱写时代新篇章。党员干部还要做好对家庭成员的教育工作,激励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主动担负时代所赋予的重要职责,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党员干部通过引导家人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可以强化家人对“家国一体”的认知,从而坚定家人的理想信念,促使家人更加积极地投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倡导俭以养德,保持朴实家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广大党员养成“革命理想大于天”的坚定信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也成为无数共产党人的精神信条。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心中的理想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与敌人作斗争。革命胜利后,这种精神理念仍然深深沉淀在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记忆之中,成为红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如果意志不坚定,对家人的约束力也有所减弱,很可能导致家属出现违规违纪的情况,这不仅会影响党员自身的形象,还会在社会公众当中造成消极的影响,削弱民众的信任。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员干部需要树立“守家有责”的观念,当好“家庭廉洁”的守护者,要求家庭成员厉行节俭,让家庭成员始终保持朴实的作风,杜绝负面思想的侵扰。
传承家风家训,强化信仰力量。家风家训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里,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红色诫子书、革命育儿经。比如,革命先烈彭雪枫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其子彭小枫继承父亲遗志,母亲从小就教育他要以父亲为榜样,诸多长辈的讲述以及父亲留下的文稿、书信,使彭小枫日渐了解父亲的为人和经历,他勤奋学习,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承担重要领导职责,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杰出人物。党员干部可以在深研党史、学习优秀人物革命精神的基础上,通过传承家风家训的方式,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强化整个家族的凝聚力量。
传承红色家风,贵在落到实处。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家人的榜样。党员干部在学习革命前辈光荣事迹的同时,要走在前、作表率,严于律己,自身始终干净过硬;可以通过继承和撰写新家训等多种途径,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树立良好家风。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时时学、常常学,在家庭生活中,还可以组织家庭成员开展阅读活动,引导家庭成员阅读红色文化书籍,比如《红岩》《林海雪原》《保卫延安》等,将红色文化融入家庭生活之中,让家庭成员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重要价值,并通过阅读的方式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有助于将红色文化元素与家风建设融合为一体,使家庭成为一艘坚固的船,以理想为帆,以奋斗为楫,在党的领导之下乘风破浪,驶向下一个宏伟的百年奋斗目标。
家风,是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也是一个家庭精神品格的集中体现。党员干部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家庭的成员?;谛率贝尘?,如何建设优良家风,是党员干部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命题。红色基因源于深厚的红色文化,是党在长时间实践当中积累的珍贵财富,党员干部要重视将红色基因与家风建设进行融合,通过讲述英雄人物故事,强调家国情怀,倡导俭以养德,注重传承家风家训等多种途径,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优良家风,充分发挥“小家”在经济社会建设、民族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