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唐运河的千年遗韵到石龙湖的潋滟波光,从蟠龙山的嶙峋奇石到泗州戏的绕梁唱腔,从古虹县的斑驳城墙到现代乡村的诗意田园……泗县,这座皖北平原上的千年古城,以“运河文化”“戏曲文化”“红色文化”三大主线为脉络,深挖资源禀赋、创新业态融合,正在将文化自信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泗州戏《虹桥情》演出情景。
深挖运河遗韵 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
春意渐浓,大运河碧水蜿蜒,两岸麦苗青青,杨柳依依。每逢周末,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游人如织。青石板路串起仿古码头与漕运遗址,游客或漫步廊桥追忆“千里赖通波”的繁华,或身着汉服沉浸于历史长卷。
作为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唯一现存活水河道,大运河泗县段至今仍有有水河道约47公里,其中运河原有故道28公里,依然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历史风貌,一度被称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活态运河”,被专家誉为“流动的文化遗产”。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含通济渠泗县段有水运河故道。此后,政府持续推进大运河?;すぷ?,并将运河?;ね躺头⒄瓜嘟岷?。
近年来,泗县先后对大运河沿线环境进行整治提升,实时开展大运河沿线监测管理工作,统筹推进泗县大运河文化带相关建设。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沿河建成开放,大运河遗址公园、运河特色小镇等40余个文旅项目加快落地,泗县每年通过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文旅活动吸引游客达10万余人次。总投资5.2亿元的泗县运河五千里文化交流中心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投资运营测算、规划设计编制以及项目备案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已圆满完成,为后续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守护非遗根脉 激活传统文化新活力
近日,在泗县博物馆二楼的小剧场内,泗州戏剧团新编剧目《虹桥情》精彩上演,传统唱腔融入现代舞美,引得台下观众连连喝彩?!般糁菹凡唤鍪窍非?,更是运河文化的‘活化石’。我们要让老戏迷爱听,年轻人爱看?!便粝劂糁菹肪缤拧疤ㄖ印币τ裼迅锌馈?/p>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是流传于我国淮河流域的特有剧种。唱腔婉转悠扬、动人心魄,由于流传地区古称“泗州”,泗州戏也因此得名。2006年,泗县被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命名为“泗州戏之乡”。同年5月20日,泗州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国家级非遗,泗州戏已从地方小调跃升为文化IP。为传承、?;ず头⒄广糁菹?,泗县设立泗州戏?;し⒄棺ㄏ钭式?,同时鼓励泗州戏艺术表演团体积极参与全省、全国性地方戏曲展演、比赛活动,加强与全国各地的研讨与交流,不断提升演出水平,扩大泗州戏的影响力。
近年来,泗县组织泗州戏优秀表演团体、优秀剧目参加全省乃至全国展演活动,积极推动泗州戏走出去,戏曲舞蹈《泗州戏韵》荣获“歌舞世界——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歌舞汇演”金奖。泗州戏《虹桥情》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最佳剧目奖。
赓续红色基因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清明节临近,江上青烈士纪念馆内庄严肃穆、誓言铿锵。不远处的濉河烽火园,前来参观的游客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井然有序进入展厅,循着历史的足迹,感受革命先烈的热血情怀。
近年来,泗县出台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红色遗址修缮和文旅配套设施升级,联合高校成立“红色文化研究院”,依托红色资源,推出“重走抗战路”“红色研学夏令营”等主题活动,将彭雪枫将军纪念馆、皖东北革命遗址纪念馆、马厂革命旧址等串联成线,打造“红色教育+生态观光”特色线路。
红色文旅的兴起,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活力。走进皖东北红色旅游基地刘圩镇秦场村,一幅地净、路平、树绿、景美的美好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2024年,秦场村投资兴建了濉河烽火园,形成了以江上青烈士纪念园为中心,红色景观大道为脉络,将村史馆、红色小院、小学文化区等精品红色游学路线串珠成链,成为红色旅游打卡地。
刘圩镇秦场村利用红色资源优势,建设党性教育基地,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配套产业,年累计接待游客8万人,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实现“资源变现”与“人才回流”双赢。“以前村里的年轻人往外跑,现在游客来了,家门口就能挣钱!”村民刘振刚笑着说。
“文化是泗县最深厚的底色,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便粝匚穆镁值匙槭榧恰⒕殖す氡硎?,该县正以运河文化为纽带,串联蟠龙山奇石公园、石龙湖湿地等生态资源,以“四大文旅片区”为骨架,进一步推动全域旅游提质升级。
过去一年,泗县积极申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进一步推动文化资源向经济动能转化,全县文旅产业年综合收入超42亿元,接待游客586万余人次。如今,一幅文化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愿景正在泗县逐步实现。(拂晓报 文/ 通讯员 王宝林 图/赵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