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杨疃中心学校依托红色长廊对学生开展思政课教育。
宿州市拂晓小学执行校长李伟在上思政课。
砀山县第五中学开展“清明祭英烈 共铸中华魂”活动。
灵璧县汴河小学思政课教师利用课间给学生讲思想道德典型故事。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近年来,我市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致力于打通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教育壁垒,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努力在师资队伍、教学研究、课程建设、资源开发、品牌打造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组织管理一体化 建立共同体建设机制
市教体局和宿州学院均把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认真落实。市委教育工委联合市委宣传部印发《以红色基因为纽带推进宿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确立典型引路、榜样示范、以点带面、辐射全市的工作思路,在全市大中小学分年度、分批次、分阶段开展思政一体化教育。
市教体局在全市大中小学设立19个“宿州思政教育基地”和3个“宿州思政名师工作室”,成立“宿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领导、指导、培训、督查等。同时,成立“宿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创新联合体”,组建了涵盖全市各大中小学的专项工作团队,明确职责分工,制订详细的推进计划,并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共同体成员单位负责人每月定期召开线上线下联席会议,交流工作,解决难题,确保项目稳步前行。
为发挥领导示范作用,2020年以来,市教体局举办了三届小学校长(书记)思政课堂优质课评选活动。2024年12月,灵璧县开展第三届小学校长思政课堂优质课评选活动。校长们纷纷登台,各展其能,为学生们呈现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思政盛宴。2025年3月,宿州市拂晓小学执行校长李伟所授的《强国必须强军》一课,在 “弘扬教育家精神 做新时代好校长”全省小学校长思政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广受好评。
队伍建设一体化 夯实优秀思政课主体
思政课教师是育人的主体,也是育人的关键所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必须推进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
我市注重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专职为主、结构多元”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提升队伍的专业化和多元化。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素质不平衡问题,市教体局探索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一体化工作机制。除组织参加省级培训外,市委教育工委每年都系统开展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活动。2022—2024年连续3年暑期,组织150余名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骨干教师培训。目前,全市各共同体成员单位80%以上的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都参加了多层次相关主题的培训活动。
同时,实施“思政一体化教学”种子教师培养计划,依托市思政教育基地、市思政名师工作室等团队,组织中小学思政课统编教材教法等专题研训,充分发挥其成果孵化、辐射功能。市教体局注重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在评优评先中增加思政课教师名额,加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激励力度,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2024年获“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的宿州市第二中学思政课教师陈玉川就是其中一位优秀代表。他通过培训和自学,精准地为学生传授知识,多次受到表彰。
2月26日,埇桥区教体局对全区中学思政教研员、思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各校思政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来自全区各校的骨干教师交流了高效思政课堂构建、思政课议题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思政课课题研究方面的经验与成果。市教体局教研室思政教研员汪敬贤作题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中小学思政教师的专业成长》专题讲座,为思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建议。与会教师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上好思政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教学研究一体化 形成高水平教学成果
我市加强教学内容的衔接,从系统化视角构建不同阶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体系,从而实现各阶段思政课教学内容纵向衔接、逐层递进。
我市组织大中小学结对开展思政课教研活动。宿州学院与宿城一中、宿州市第十一中学、宿州市雪枫小学结对,相互邀请参加教学攻关、说课评课、教学展示、学术论坛、科研立项等活动。
全市各县区积极开展思政教研活动。埇桥、灵璧等县区举办2025年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第一次)交流研讨活动,每场活动都有近200名思政学科骨干教师参加,不仅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更为区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市教体局积极承办省级思政教研活动。4月6日至11日,“教研江淮行—皖美课堂” 2025年小学道德与法治第1场活动、安徽省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行动培训(第三期)、2025年皖北地区基础教育教研帮扶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第一次研讨活动在砀山县成功举行。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方式,吸引线上6.8万名教师观看直播,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构建教研新样态,推动优质教研成果的广泛传播。
针对一线思政课教师教学成果提炼困难等实际问题,市教体局组织开展主题教研培训活动,聘请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朱张虎作《立足教学程序的成果提炼》专题报告;聘请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辛治洋围绕《课题申报的选题与论证》作专题报告。近两年,在省市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专题论文评选中,我市有200多篇论文获得省市级奖项,20多项省市级课题取得预期研究成果并结题。
资源建设一体化 提供大思政优质课程
市教体局积极开展思政课程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建设,与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共建“皖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平台,搭建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学资源库,方便思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考虑各自学段与其他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市教科所还开发了12节学段衔接课程,进行线上教学,深受师生欢迎。
我市红色教育资源丰富,全市各学校充分利用青少年教育基地,上好“行走的思政课”。每年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宿州市主城区80多所大中小学(校区)都先后组织师生到宿州烈士陵园、宿东烈士陵园、盛圩烈士陵园、五柳烈士陵园等地接受红色教育。
宿州学院以孟二冬纪念馆、革命传统教育馆、赛珍珠纪念馆、皖北文化艺术馆的“四馆”为依托,开展思政课实践课一体化教学,让学生聆听杰出人物事迹,深刻感悟红色文化的内涵,自觉把红色文化精神转化为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
宿州市第十一中学依托宿州博物馆教育资源,结合初中思政课教学内容,以参观访问为主要形式,开展“走进博物馆 感受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与展品的对话中了解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进而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热情。
近日,宿州市通济小学和宿州市第一小学的100余名少先队员前往市新汴河景区,参加了一场“穿越时空课堂”活动。少先队员们通过角色扮演,跨越时空界限,感受革命精神,感悟家国情怀。
课程建设一体化 打造示范“金课”和品牌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各学段坚持以思想政治必修课为基础,以校本化的选修 (拓展) 课程为补充,再辅以情景式、议题式、项目化学习等方式,探索培育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意识、社会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建立各学段层层递进,必修选修 (基础拓展) 相互补充,相关课程密切配合的课程体系。同时,推进“一课一品”“一课一特色”课程建设,如开展思政课“一课一歌”“一课一警句”“一课一原理”“一课一名言” “一课一新闻”活动探索,推进三科统编教材联合教研, 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共同体制定专门的“金课”建设规划方案,打造一批“沉浸式思政课”“大中小学同上一堂青春思政课”“省市级中小学思政优质课”“小学校长思政课”等示范金课。宿州学院李小燕老师先后获省高校思政课展示活动一、二等奖,灵璧一中童大俊等10名教师分别获省优质课一、二等奖。两年来,共同体成员中有50多人次上市级以上的公开课和示范课。
“宿州市大中小学同上一堂青春思政课”是近年来我市致力打造的思政品牌,由宿州学院和市教体局牵头,目的在于促进全市大中小学各学段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强中小学与高校联动。该品牌在课堂教学形式上融入了歌舞表演、朗诵、话剧等形式,主题有“追寻英雄足迹,共筑青春梦想”“运河文化”等。目前,已经开展了7期,深受同学们喜爱。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协同努力,久久为功。我市将不断推进思政教育的守正创新,努力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拂晓报 文/通讯员 屈海波 汪敬贤 图/特约摄影 李艳龙 通讯员 赵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