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草沟镇中心校衍纸工作坊学生作品。
埇桥区中小学戏剧(戏曲)专项展演。
宿州一小戏曲进校园活动。
灵璧黄湾小学武术进校园活动。
灵璧县第五中学剪纸社团学生在展示作品。
砀山县第五中学学生在校园文化艺术节表演川剧变脸。
宿州一小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日前,安徽省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圆满落幕。在这场艺术与梦想的盛宴中,泗县黑塔镇中心学校的麦秆画艺术实践工作坊与泗县草沟镇中心学校的衍纸工作坊的作品脱颖而出,分别荣获一、二等奖。自2021年以来,我市各校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以辐射带动为拓展、以成果展示为抓手,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5年来,全市分三批共评出45所学校为市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其中有10所学校被认定为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因地制宜 非遗文化花开校园
我市各县区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项目在区域内有一定的传承基础,且有一批传承人。各校充分发挥这些传承人的作用,采取请进来的方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砀山县木版年画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县不少学校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请入校园、进入社团、融入课程。砀山师范附属小学积极传承木版年画的技艺,多次邀请该项目的传承人黄兴桥来校为学生介绍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程及制作过程,让同学们深刻领略到砀山木版年画的独特魅力。
灵璧县钟馗画也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县不少学校的走廊上、书画展室里,总能看到悬挂着钟馗画。该县很多学校都成立了钟馗画社团,并聘请该项目的传承人来校教授钟馗画画法。灵璧县九顶中学、渔沟中心学校等校经??拱倜倌甑で嗍只嬷迂富疃T谘鞘窒?,一幅幅形态各异的钟馗画逐渐成型,有的威严中透露一身正气,有的慈祥中彰显善良仁爱……灵璧县九顶中学八年级学生小婷激动地说:“我很喜欢画钟馗画,今后一定要好好跟着老师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泗县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徽黄庐泗”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は钅俊?023年12月5日,泗县中学举行了泗州戏文化兴趣班开班仪式。该班由该县泗州戏演艺有限公司专业演员作为授课教师,为学生们提供专业的戏曲教育及指导??嘁鞘缴希霉靖涸鹑酥煅侵尴蛲墙樯芰算糁菹返南喙刂?。泗州戏文化班的开设,有助于同学们了解、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立足实际 整合师资建立协同机制
一直以来,我市各校因校制宜,挖掘本校专业教师传承潜能,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逐渐形成了“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良好局面,努力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
“高音如哨、中音如箫、低音如埙”是陶笛独有的音色特点。宿州九中高新校区有陈彩霞等几位擅长陶笛演奏的音乐教师。该校选择小巧便携、音色优美、音域较广的陶笛作为优秀项目,融入音乐课堂教学,推动艺术活动。2023年初,该??枇恕疤盏岩帐酢碧厣纬?。任课教师每周都要对学生开展陶笛教学和针对性辅导,并在期中和期末开展陶笛音乐会。当年11月,该校的陶笛演奏节目《龙的传人》在全市第三届民族乐器大赛中,获三等奖。
萧县黄口镇第一小学编制有特色的油纸伞绘画校本课程,开设油纸伞绘画艺术工作坊,增加了学生对油纸伞历史及发展脉络的了解,对传统工艺的了解和热爱,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努力学习,该校学生作品在2022年全市艺术节上获二等奖。
宿州二中作为安徽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一直坚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该校组建了“蓝白·映像—创意扎染”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学生的扎染作品在教育部主办的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宿州市第二十小学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引入非遗传承人和专家进校教学,先后成立了扎染、漆扇、武术等社团。为了传承漆扇这项非遗文化,让全体学生了解漆扇这种传统工艺,该校各班美术老师利用美术课向学生介绍漆扇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并结合视频教会学生制作方法。该?;箍苟嘞罨疃岣哐按澄幕男巳ぁ?024年12月3日,该校举行第四届校园文化节。在非遗漆扇制作现场,当空白的扇面遇上绚丽的漆彩,学生们的想象力便有了肆意驰骋的天地。
因材施教 传统文化润心田
我市各校根据每位学生的爱好和天赋,在确定优势项目进校园的基础上,从全面铺排和特别培养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确定基本课程,定期开展传统文化项目的教学,另一方面注重个别培养,对学有余力、兴趣浓厚且天赋较高的学生进行专门技能授习,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田。
泗县墩集镇中心学?;诓簧傺不抖犊罩?,且有浓厚兴趣的现状,决定选取抖空竹这一项目作为学校特色体育运动。现在抖空竹已经成为该校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课间活动、课外活动、课余闲暇时间,到处都能看到师生们抖空竹的热闹场景。上下飞舞的空竹,带给了师生们无穷无尽的快乐,也让师生们的体能、技能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该?;乖诿磕?月和11月举行抖空竹比赛,以激发全校师生抖空竹的热情。
在泗县草庙中心学校的操场上,每到大课间,一群可爱的小学生整齐地排列着,开始了太极拳练习。随着轻柔舒缓的音乐响起,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上带着专注与认真。起势时,他们的小手缓缓抬起,透着一股朝气蓬勃的灵动劲儿。一招一式间,时而如雏鸟展翅,轻盈地舒展着身体;时而像山间清泉流淌,动作连贯流畅。他们额头上微微沁出的汗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仿佛在诉说着对太极拳的热爱与执着,小小的身影在操场上构成了一道独特而又充满活力的风景线。自2011年以来,该校一直坚持全体师生每日大课间必打太极拳,每学年还会聘请太极拳传承人来校指导,并在每学年末举行一次太极拳比赛,让全体师生参与进来,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我市的各个学校,越来越多的学校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不仅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文化学习和展示环境,还开设戏曲、经典诵读、剪纸、书法、围棋、武术、舞龙舞狮等特色课程,孩子们踊跃参加。
萧县绿城学校研制的“1加6”课程体系,将国家基础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有机融合,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落实学校培养目标,让课程优势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围绕课程体系,该??枇颂找铡⒓糁?、黄梅戏、古筝、葫芦丝、书法等78门校本特色课程,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分项、分层选课,走班教学,以此来激发全校3500余名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文化自信与传承的关键一环,必须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笔薪烫寰窒喙馗涸鹑吮硎?,将深化传统文化内涵,拓宽教育形式,让校园成为滋养学生心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与乐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动力。(拂晓报 文/通讯员 屈海波 图/杨卓莉 高继周 赵奇 特约摄影 李艳龙)